作者: 蘇成華 來源: 菏澤日報 發表時間: 2021-01-01 12:04
一口燒得滾開的大鍋,一個精壯的漢子單腿架上鍋臺,左手端著放上地瓜淀粉面團的漏瓢,右手握拳,啪啪啪擊打左手手腕,強烈的震動之下,細細長長的粉條便漏進鍋里。少頃,旁邊的人手持笊籬將熱氣騰騰的粉條撈出放入涼水中,另一人于涼水盆里撈出粉條,串到半米長的木棍上,晾曬。幾十名男女老少圍成半圓看熱鬧,不住口地嘖嘖稱贊。
近日,記者剛走進巨野縣龍堌鎮耿莊村村口,就看到這樣一幅熱火朝天漏粉條的場面。
“天氣好的話,一天時間粉條就曬干了。”巨野縣龍堌鎮耿莊村巨野縣耿氏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耿傳香說。
說起“耿餅村”緣何“漏”起粉條來,耿莊村黨支部書記耿廣民笑著說:“現在柿餅都已曬制好入庫了,合作社的社員總不能閑著啊,村里很多人原本就有漏粉條的手藝,俺們就想到了做一下手工地瓜粉條,再為大伙找一條掙錢致富的門路。這次購進了3萬斤地瓜,先試試手。”
耿傳香介紹,現在純地瓜粉條在市場上很搶手,一斤能賣到十幾元錢。如果把這事干起來,村里耿餅合作社 130戶社員又能有一份很好的收入。
“既然你們來采訪柿餅的,還是說說俺的耿餅吧。”耿廣民邊說,邊打開存放柿餅的庫房。貨架上,一只只金黃色的“鏡面柿餅”透著絲絲甜味,引人垂涎。
耿莊村村民有加工耿餅的傳統技藝,生產的“鏡面柿餅”與“曹州耿餅”一脈相承,曾經作為貢品進貢朝廷。
說起耿餅的制作,耿傳香侃侃而談:耿餅的傳統制作工序要歷時兩個月,制作工藝分為選果、旋皮、晾曬或烘餅三大工序,柿果有鏡面柿、 牛心柿 、菊花頂柿等,以鏡面柿為正宗耿餅原料。
挑選是第一步,只有經過嚴格挑選的柿子才能進入接下來的工序,個頭為4個一斤,直徑7公分最佳,飽滿、圓潤、通體發黃;第二步,上機去皮,均勻地去皮,確保為下一步工序做好基礎;去皮的柿子和秋日的陽光充分接觸,水分自然蒸發,丹寧轉化為糖分,充足的日照時間是關鍵;五天后進入翻曬階段,每天翻曬一次;反復翻曬,持續半月。翻曬兩周左右后,天氣轉涼,柿子內部糖分需經發汗后才能自然溢出。經再次篩選,上堆發汗7-10天,堆的厚度在20公分左右,每天早晚放風各一次;入缸前將發過汗的柿子捏成餅型,均勻碼放入沒封釉的土缸中,留氣孔,用消過毒的宣紙封口,陰涼放置7-10天后自然出霜。
前些年,耿莊村的耿餅由于制作技藝不規范,產品質量參差不齊,產品量少,主要用于自己家庭食用和親朋好友的禮品饋贈,沒有進行規模生產。自2016年始,鎮里的包村干部幫助耿莊村擬定了耿餅發展規劃,多方籌集資金10余萬元,購置一臺烘干機,并積極吸納有志于加工耿餅的農戶,組建了耿莊村耿餅加工合作社,并注冊了“柿柿順利”(事事順利)商標。“如今村里想辦法打開銷售渠道,耿餅銷往北京、上海、廣東深圳等一線大城市,村民每畝柿子收入在五六千元左右,比以前純種地要強得多。”耿莊村黨支部書記耿廣民介紹說。
目前,不斷有遠近的種植戶前來耿莊洽談,種植柿樹。“村里也在肥城培育了十幾萬棵柿樹苗,在本地發展符合鏡面柿餅制作標準的柿子基地,做大耿餅產業,再加上地瓜粉條等產業,群眾的增收路會越走越寬。”
通訊員 謝新華 張體征 記者 蘇成華